星期一, 十月 31, 2005

从癌症医疗费看全民医疗经济

我在南洋商报《有辩则刚》的作品

从癌症医疗费看全民医疗经济

首相拿督斯理阿都拉的丧妻之痛,举国人民都能深深感受。作为全民的首相,阿都拉毕竟没有在个人的悲痛中忘却对于全民的责任。其中,从首相夫人患癌过程的痛苦,首相希望其他人民,尤其是穷苦人民,无须为高昂的治癌费用,承受更大的痛苦。

癌症是相对现代的一种疾病。最恐怖的是,癌症细胞原本就来自于身体本身,而非外部的敌人。从心理层面,癌症甚至可被理解为身体自身的背叛。治癌疗程的困难,恰好在于癌细胞与一般细胞有相当程度的同质性。任何抗拒、消灭癌细胞的疗程,必须在抗癌与伤害正常细胞之间作出平衡。

癌症在现代社会日益普遍,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致癌因素,大多并非单一,所以防止癌症的工作,面临一定的难度。数年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华裔患癌率竟高达25%。微观的个人因素,除了基因遗传之外,其他诸如饮食、压力及生活习惯或许有其可以掌控之处。但宏观性的因素,社会生活及就业状况、工业污染、空气与食水的变质,恐怕就不是个人可以抗拒的。

虽说“预防胜于治疗”,但人们确实应该接受“防不胜放”的残酷现实。令人欣慰的是,癌症固然可怕,但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使抗癌的医疗手段进步神速。许多的癌症,已经不再是无可药救的绝症。

但是,现实是,高科技的医疗,往往意味着高额的医疗费用。有鉴于此,首相承诺致力把癌症治疗费用,压到最低水平,是体会到一般人应对癌症时无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癌症治疗费用的昂贵,来自于西方社会对药物专利权的掌控。对于投资巨额研发费用的商业机构而言,药物费用高昂,是持续性发展的无奈现实。事实上,当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全球社会普遍采纳的社会模式时,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其实,在马来西亚的医疗体系下,基本的医疗手段,甚至颇具水准的癌症治疗,都可以在公家医院获得。相对于许多的国家,这是非常难得的。虽然对公家医院的投诉及怨言不断,但对于无法承担私立医院费用的人民,政府医院的存在,确实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我国社会一个难得的社会安全网。

首相宣布要降低治癌费用,对于行将实行的“全国医疗融资计划”(National Healthcare Financing Scheme),将起着何种冲击?值得关注。酝酿多年的“全国医疗融资计划”,用意主要还是要减轻政府对于医疗领域的经济负担。

非政府组织对于政府迟迟未向社会宣布计划的详细内容,颇有微言。90年代,政府曾计划对公家医院进行“企业化”,以减轻政府对医疗领域的经济负担。但当时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弹,使计划无法全面获得落实。但是,某些外围服务,如药剂承包、医疗废料处理的私营化,却实际上实行了。

医疗外围服务私营化,必须放在马来西亚私营化政策的整体架构下,加以检视。其中,效率是否提升?外包服务价格是否合理?皆是人们所关注的。在国家这些年来的政经结构下,再加上私营化政策所展露的面貌,一般民众看来很难具有信心。

“全国医疗融资计划”是否与“企业化”异曲同工,是人们最大的疑虑。政府至今对计划内容的宣布,非常的有限,其中包括:这并非“全民保险”的计划;但却以“富有的资助穷苦的”为目标。如果所谓的跨阶级的资助(cross subsidy),并非由全民保险的方式进行,逻辑上,这应该只是另一类以收入为计算基础的附加医疗税务。

其实,如果政府无意涉及管理难度极高的全民保险,就应该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无论新的医疗经济形态如何,看来政府还是会对最低阶级人民的医疗,作出某种程度的承担。中上阶级的人民,就可以以商业医疗保险辅助日益紧迫的医疗费用。更何况,保险领域的整体发展,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也有着推动之效。

无可否认,部分医疗经济学者对商业保险的风险评估(risk rating)模式,有所顾虑。然而,在马来西亚的现实下,倘若由政府甚至法定组织收集医疗保费,人们不免担心会遭受官僚体制效率低落,而延伸的种种问题;甚至党国资本的介入掏空,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在这方面,公积金局及高等教育基金的表现,就值得令人借鉴。(作者为医疗保险顾问暨WA Online 网络电台主持人)

星期二, 十月 25, 2005

WA Online

启播一天,大家的留言好令人感动,谢谢!
还有什么意见,欢迎继续发表

星期六, 十月 22, 2005

民意调查应由民间主导

我在南洋《有辩则刚》的文章:

民意调查应由民间主导

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在10月17日宣布下令公共投诉部门 (Public Complaints Bureau) 进行重整,以提高其效率。实际上,公共投诉部门至今给人的印象模糊。或许这个部门本来就有意低调操作,一般群众对其运作模式、成果等等,都不甚了解。有鉴于此,作为一个直接面对群众的部门,到底有多少人,通过这个管道,直接对政府行政机关进行投诉,令人怀疑。

公共投诉部,作为行政机关的一环,其监督的功能,难免有其一定的局限;所进行的调查,也很有可能只是局限于一些简单的、或是低阶官员的不当行为。

公共投诉部门的工作效率,也与政府整体的公信力有关。政府无法取信于民,人民透过公共投诉部门投诉的意愿肯定不高。人们甚至还会怀疑,投诉的行动,会否招致更大的麻烦,还是受到有关方面的秋后算账。

首相要公共投诉部门进行改革,如果不是作为政府整体公信力提升议程的一个部分,则其效果,恐怕极为有限。

无可否认,监督政府行政机关的工作,理应由多方面,无论是民间团体还是朝野政党各尽本分,同时执行。因此,在我们怀疑公共投诉部门实际成效的同时,也应该乐见这个部门的改革。毕竟,多一个投诉与监督政府的管道,总比少一个来得好。

在这次公共投诉部门改革的建议中,其中一项较有新意的,就是定期对政府政策,或是即将落实的政策,进行民意调查。政府愿意在落实政策之前,主动听取民意,确实是一个好的发展。

公共投诉部的民意调查,细节虽还未正式公布,但部门总监卡立依布拉欣,已经透露民意调查很可能将以电话短讯的方式进行。民意调查的首个任务,将是收集人民对第九大马计划的意见。

在许多国家,持续性、具规模的民意调查,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一个文化,也实际上发挥重大的影响。虽然,学术界开始对民意调查的可信度,颇有疑虑。人们也很自然的怀疑,一些具有党派背景的调查机关,可能以民意调查左右人们的看法,以及影响对社会议题的聚焦。

一般而言,西方国家除了有一些独立专职民意调查的机构,许多民意调查的工作还是由媒体主导进行的。在美国,这类媒体民意调查通常由一家新闻电视网和一家报纸搭档联合举行;例子就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等等。

就马来西亚的情况而言,独立专职的民意调查,或许要面临政治信息消费市场相对不成熟的困境。因此,由既有媒体,无论是平面,电子还是网上媒体,设计执行民意调查,看来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纵使民意调查在西方国家面对了一系列的问题,整体而言,民意调查还是具有唤醒大众思考许多当下课题之功效的。以马来西亚的状况而言,一个多元竞争的民意调查领域,应该是各媒体业者,社会团体或是学术机构共同努力打造的方向。

政府主导的民意调查,目的可能仅仅是收集人民看法。收集人民看法后的后续行动,并不必然带来俯顺民意的完美结局,因为这还是得仰赖政府当局对民心民意的基本态度。政府甚至可以基于民意调查的结果,设计发布某些政策的包装手法,来淡化甚至化解民间的反弹。

在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民主不应被肤浅的认为仅仅是多数者的意愿。民意调查,作为一种数字表述,也必须严防有心人的操控,以实行其政治隐议程。有鉴于此,民意调查应该由相对独立的民间所主导。

其实,民意调查所激发的公共议论,或许才是民意调查的真正意义。这写年来,我国民主发展都面对群众意识低落的问题。民意调查或许无法单独扭转这一切,但却可以在激活民间公共领域的议论,及推进“参与性民主”的文化,起着积极的功效。

(完稿于2005年10月21日,快乐花园)

星期五, 十月 21, 2005

豪杰

大专法令存在已久,这次正式带上法院,可谓考验联邦宪法的实质精神
祝福一切之前、目前及未来,与霸权抗争的朋友!

文告

抢先刊登Wa Online文告:

延续哗!FM精神 哗!Online正式启播

网络中文电台<<哗! Online>>今天诞生了!全世界的听众将可以在今早大马时间9时正登入www.waonline.com.my,倾听这马来西亚第一家24小时的网络电台广播。

<<哗! Online>>’以‘不断创新、携手同行’为台呼,定位为‘和听众紧密联系的互动电台’。而在首播阶段,<<哗! Online>>将播放长达8个小时的广播内容,并在每天重播3次。在第一个星期中,这个预录时段将会持续重播。

哗fm在本月15日,在广大听众的不舍声中停播。根据管理层的说法,这个历经两年半的中文电台将停播一年以进行财务与品牌重组。虽然面对群众的广泛反对,但是电台停播的命运始终无法逆转,在10月15号凌晨一点正暂停广播。

短短在一个星期之后,由哗fm的热心听众组成网上电台小组,坚持‘声音不止’,经过连日来不眠不休的努力,成功催生马来西亚第一家24小时网络中文电台,为大马广播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

在这个草创阶段,担任网络电台主持人的前DJ包括了晓蕙、猷荃、伟勤,以及受邀嘉宾DJ。他们将会通过<<哗! Online>>延续哗fm的言论自由精神。


听众们如果有任何疑问,可电邮至info@waonline.com.my询问详情。


网上电台小组启
Tel:0122125896

星期三, 十月 19, 2005

我们的支持者是谁?

其实如果能知道《下班红绿灯》的听众背景,对我们节目的设计肯定更好
当然,哗FM的日子已经过去
目前上网的《下班》支持者,你们是什么年龄层,来自哪个州的呢?
如果(如果如果)有户外活动,除了雪隆区,应选择哪些城市?

星期二, 十月 18, 2005

小型《下班红绿灯》

网上电台看来是目前比较可行的途径
请大家在十月二十一日留意
之前,我们可以在部落上谈谈一些一般在节目谈的课题
我突然想,可不可以在五点半联络各位,在把想法记录到部落格上,如何?
有兴趣的朋友可把名字,联络电话电邮给我?

星期日, 十月 16, 2005

哗FM停播之后

我在南洋商报《有辩则刚》专栏发表的文章,请指教

哗FM停播过后

在这篇文字刊登之时,哗FM已经在马来西亚的广播天空中消声。在9月16日哗FM 停播的消息传出之初,人们始终还认为事件总有转机。于是各路朋友,不管是媒体、学术、政界甚至财务领域的朋友都主动的伸出了援手。即使到明知结局已不能改变的最后一天,大家还是亲临电台总部,以实际行动,体现令人深深感动的支持。

哗FM停播事件,其中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面,是听众朋友自发的在网上发动连署签名运动。签名运动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就收集了超过一万人的签名。亚依淡区国会议员魏家祥博士,更把这个签名带上国会,成为挽救哗FM的一个民意根据。

新纪元学院媒体系黄国福讲师,就指出听众上网连署签名运动,体现的是大马阅听人意识的提升。阅听人对媒体表现的要求,从被动走向主动,可构成媒体素质的提升的一个良性鞭策。

部分媒体工作者,从这次事件中,提出了对国家广电政策的探讨,也算是为这次,原本可能仅仅是较为直觉式的“互台”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分析以及理论基础。

现时代的社会抗争,往往不能诉诸单存直觉式的行动。事实上,政治商业综合体,对于群众意识的摆弄,即使在当今的先进民主国家,亦屡见不鲜;并且往往可以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述,以市场行销包装的手腕,化解抗争的动员力。

这次哗FM停播事件,有关当局打出“商业性理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吊诡的是,此类“高明”的借口,虽然是停播意图得以得逞的一大因素,却又不能说不是提供了华社抗争社会运动,一个“质的提升”之契机。

换一个角度而言,近几年来华社一些具有活力、魄力及新兴的社会运动,其实已渐渐茁壮成型。而哗FM 的事件正好让此类新兴的社会运动,有了一个实践发展的平台。这也必然同时,为往后日子的运动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

从更为一般的群众而言,直觉“护台”的意愿,推动了实质的社会运动参与。而对许多朋友而言,这种参与正好是可贵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可以是很简单的步骤,或许仅仅是到网上签名,或是出席支持哗FM的集会而已。

然而,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社会运动实际参与,哪怕是简单的参与,都有助于破解某些对于社会运动的迷思,并可以在实际上推动“参与性民主”在马来西亚华社的文化培植。

当然,任何的良性发展,总免不了要应对旧有政经结构及政治文化的抗拒。能源、水务及通讯部长林敬益医生,在国会针对挽救哗FM的连署签名运动的“妙语如珠”,成了此次停播事件发展的一个高潮。

林敬益部长的言论:“即使一百万人签名,也抵不上一百万令吉”引来多方的争议。其中,翁诗杰在《下班红绿灯》节目中,以“情何以堪”形容此类罔顾民意的言论,实令大部分人们深深的认同。

但人们真的不应为部长的言论,就此气馁。网上连署签名运动发展之初,许多朋友对我发出疑问:“签名运动,有用吗?”。当时我的回应是斩钉截铁的:“有用”。如果我的回答,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误导,我愿就此道歉。

无可否认,相当多的朋友确实能体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度,根本不在意一时的成败。然而,从积极的角度而言,签名运动确实反映了如黄国富讲师所言的“阅听人意识提升”的文化现象。身为此新兴文化现象的参与者,所有的连署人,理应为自己所体现的参与性,感到自豪。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网上连署发起人在10月14日向能源、水务及通讯部呈交网上万人请愿书。纵使部长之前已表态不会考虑此请愿书,但连署发起人坚持向有关方面呈交请愿书,体现的正是“护台”行动中的绝对不可缺席的-“契而不舍”精神。

哗FM停播既然是定局,在悲伤过后,是到了思考前路要如何去走的时候了。对有关当局持续的监督,当然不可停歇。除此之外,听闻有朋友已经积极探索运用网络科技,延续哗FM的精神。如果真的可行,期望这依旧获得大家的支持。现实纵使残酷,但信心不可丢失。哗FM和朋友们能否再续前缘,须要各方因缘的具足。这段时间里,冀望大家努力制造这个因缘。

星期五, 十月 14, 2005

美丽伙伴

我的美丽伙伴DJ晓蕙
真人还比照片漂亮
工作热忱,性格独立,思考独到的女孩
晓蕙刚创立的部落格:
http://wfmxh.blogspot.comPosted by Picasa

分享照片

《下班红绿灯》DJ伙伴还有我 Posted by Picasa

万分感动

刚在节目中宣布我的部落格,就有朋友上来,感谢,感动。

星期一, 十月 10, 2005

结束与开始

结束也可以是一个开始,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
但这将会如何开始,以什么形式开始?
愿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