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二月 04, 2008

从“以华制华”反思历史

这是一篇刊登在《南洋商报》的回应文章。我回应的对象:文子山君的文字于1月31日在南洋发表,也出现在马华公会官方网站

从“以华制华”反思历史

文子山君1月31日《话说以华制华》一文,主要从大马华族政治史的角度探讨,内容扎实,引人深思。文中提到我之前一篇同样关于“以华制华”文章的论点,所以我想稍作补充。
我之前的那篇《以华制华的政治话术》提到:“以华制华”属于陈旧的论述,至今依然成为马华与行动党对骂的焦点,显示两党在格局突破方面的困境。
文君具体提出20年前1980年代的历史,实际上正是对上述观点的重要举证。在两党对于“以华制华”再掀骂战的今天,仔细看待文君所提的那段历史,颇具价值。
看来,当年“以华制华”论战的主要交手双方是董教总与行动党;而“以华制华”的“华”不仅仅指华人,可能还特指“华教人士”。“以华制华”论战同时也是在华教人士“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的历史背景之下发生的。
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华教人士参政的历史成败,依然颇具争议。当年具体情景下,对于行动党“以华制华”的指责是否成立?也尚无定案。
有鉴于此,当年“以华制华”论述由董教总提出,并不代表在今天就是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正如当年华教人士打入国阵,并不代表当下打入国阵就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时移势易,斗转星移,当今大马社会(包括华社)基本上已经朝向多元种族政治的意识更进一步。此时此刻热衷于用“以华制华”为选战论述,显示了政治意识的滞后,这与当年论战未必可同日而语。
即使当年提出“以华制华”的论述,在现今的眼光看来欠缺格局,我们也要体谅历史人物所面对的具体处境。
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如果当年“以华制华”论战有其具体脉络可寻,当下的论战同样如此。我在前一篇文章已经交待,“以华制华”论战之所以出现,原因在于有人急于与种族威权切割;有人又面对走不出华人选区的困境。
“以华制华”有政治障眼的效果,但人们其实应该看穿屏障背后的真正问题:提出“以华制华”是否等于实际上与种族威权切割?还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切割?
提出“以华制华”又是否对于开展非华族选民支持,有任何助益?
基于“以华制华”具有掩盖实质问题的效果,政治人物越激情提出这种论点,就越显示这不过是“标签式话语、政治文宣术语”。至于是否有意捧自己为“民族英雄”,贬敌人为“民族罪人”,从发言者身份以及可能的动机,自可看出蛛丝马迹。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