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八月 14, 2006

冷感逃离边缘化

我在《南洋》的新作,请指教:

冷感逃离边缘化

经一位友人邀约,加入一群青年在咖啡座的非正式讨论。友人有意举办一些讲座,邀请一班青年提供意见。基于这是一群创业青年,青年们对于讲座应该谈论的经济课题,都有足够的切身经历,提出当下大马创业须要的知识资源。

马来西亚华青究竟有多少百分比,勇敢创业?没有正式的统计,但是正如一般社会,看来就业的还会是多数。时代的先锋也往往是勇敢的少数。

过去20年来经济形态的转变,加上科技的一日千里,确实带来了一些改变。再加上知识经济创业成功的例子,国外屡见,增强了当下青年以创意创业的信心。

新经济是以网络科技,及知识为导向的经济。在此基础上,它也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模式。政府在第9大马计划下,重新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势必对华族经济,造成冲击。华青积极拓展知识经济,在国内经济氛围及发展之下,显然是明智之举。

但是,当谈及讲座内容的人文时事面向时,有青年指出此类课题,不应被强调。他提出的理由是,谈论许多课题,只能引起不满情绪,在某些种族政党的绝对强势之下,根本不能带来实际行动。友人当然对此不表认同,进行辩驳。

创业青年选择回避触碰政治课题,可以是个人现象。但是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政治冷感确实是国内青年的普遍现象。我特别提出创业青年的例子,乃是基于一些关键的不同。

原来创业青年刚好与一群受邀青年,在前一天会见了某华裔高官,闭门讨论当下时局。通常此类邀约,用意除了采纳青年的意见,应该是属于政党吸纳新血的活动之一。

创业青年提出回避人文时事探讨的理由时,字里行间显露其依据来自高官的分析。据说,高官分析马来西亚建国以来,种族政党形态的变迁,及华裔妥当的应对方略。

我并没有出席现场聆听高官的发言。因此,纵使创业青年“逃离政治”的心态令人难以认同,纵使创业青年的心态似乎来自高官的分析,倘若就此断定高官鼓吹青年回避政治,似乎有欠公允。

然而,这个例子显露了所谓的政治冷感,并非只是局限于一些吃喝玩乐,只注重物质享受或是娱乐八卦的一代。即使积极接触政党的青年,都可能不自觉掉入政治冷感的泥沼中,而不自知。

政治当然都是任何政党的核心。政党不可能刻意鼓吹政治冷感。但某些贬低常纳规民主政治,否定体制议会,接种族政治的宣示,最后难免不会等同于鼓吹“回避政治”的心态。政党吸纳“回避政治”冷感青年,最终当然是掉入与政治越行越远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我强调,政党并不可能自觉鼓吹政治冷感,但是其作业模式有时是可以给人背道而驰的印象。正如在率领华团会见首相讨论第9大马计划的事件,华基政党强调这次会谈只专注于经济层面的探讨,就是一例。

第9大马计划是全面的国家计划,并非只是经济的发展计划而已。见首相只谈经济,不谈其他,这与上述创业青年回避政治探讨的心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这当中还是有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华基政党选择锁定经济探讨,可能是策略的考量。先谈较少争议的经济层面,争取任何可以获取的利益。至于较有争议的政治,来日方长,可以再议。

只是,华基政党与华团自称先谈经济,并不代表另一方也必须锁定经济。当另一方以经济利诱,威迫政治退让时,赴会华团政党如何自处?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应对?都是颇堪玩味之事。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