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石情意结
我在南洋最新的作品,敬请指教
掷石情意结
回教党领袖发言,指出他不会阻止参与示威的人民向警方抛掷石头,引来首相拿督斯理阿都拉的抨击。回教党的发言,显然是针对今年一系列针对燃油及电费涨价的示威活动,面对警方强行驱散的事件。
网络媒体广泛报导,警方镇暴队在最后一次的示威行动中,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对付手无寸铁的集会民众,甚至导致有人受伤的事件。阅读这类报导的人们,肯定会对和平集会的人民,有所同情。
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一名执政党领袖呼吁人民“不要美化示威”的时候,实在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甚至还遭到批评。然而,当参与示威的政党之一,回教党领袖发出“掷石”的言论时,整个形势可能完全逆转。
在回应执政党的指责时,回教党领袖指出,示威群众向镇暴队伍抛掷石头,作为自卫的行动,并无不妥。该领袖还把情况与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治安部队抛掷石头的情况类比,显示反抗暴政,掷石有理。
亚伯拉罕体系宗教最初确实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价值,但历经基督教文明,强调以“爱”为本的价值后,此岸世界社群冲突的可能性已经大为减低。然而,后来回教的发展,并未一脉相承。
就在回教党曾经极力鼓吹实施的回教刑事(hudud)法当中;除了较为“闻名”的断肢刑法之外,许多刑事罪也是以群众向罪犯掷石至为惩罚手段的。当然,这究竟是古代中东社会的社会习俗,还是实质的宗教内涵,可能还有争议。
然而,关于群众掷石,较有哲学意味的还是耶苏基督的言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即使不以宗教视角看待,即使不认可基督宗教中的“原罪”前提,这样的宣示,确实足以警惕人类谦卑面对自己,不要轻易以自以为是的正义,行使暴力的行为。
我无意对各宗教进行对比品评,只想指出鼓动群众以“掷石”对付邪恶的言论,可能具有宗教历史“情意结”的成分。然而,“掷石情意结”受宗教历史的影响,可能远不如受当今巴勒斯坦问题的影响来的巨大。
如果说古代群众“掷石”,是主动唾弃罪人的习俗,现代回教世界的“掷石”画面,更多是来自巴勒斯坦人民对以色拉军的反抗行为。面对装备充沛的以色列军人,巴勒斯坦人民的“掷石”成为了悲壮举动。
在透过全球媒声音影象的传达,全球回教社群甚至把“掷石”行为“浪漫化”。这进一步深化为,压迫之下,反抗合理,无论手段如何的心态;也很自然的滋长了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掷石”,只是石头变成了犀利的武器,甚至是民航飞机,对象从压迫者转化为无辜的群众。
回教党曾经把马哈迪掌政时的政府,评为“异教徒”的政权。在宗教政治的脉络之下,如此标签对手,自然没什么稀奇。但是,把马来西亚的状况,类比为巴勒斯坦的情况,并合理化示威者的暴力反击,至少对于非回教徒而言,未免牵强附会,不伦不类。虽然如此,我们真的不应低估这类言论的效应。非回教徒的解读诠释,未必与回教社群异曲同工。
当然,回教党“掷石”合理言论,最大的受害者,是诚心通过和平集会,表达民声的群众,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及大专生。但比较令人失望的是,这些群众或组织也并未公开抨击“掷石”言论。
在马来西亚群众政治意识低落的前提下,针对燃油涨价的群众示威,本来可能就是相对直觉式的情绪抒发,而缺乏更为理性的政改诉求。如今,参与示威政党的领袖竟公然宣称暴力反抗合理,沉默大众会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掷石情意结
回教党领袖发言,指出他不会阻止参与示威的人民向警方抛掷石头,引来首相拿督斯理阿都拉的抨击。回教党的发言,显然是针对今年一系列针对燃油及电费涨价的示威活动,面对警方强行驱散的事件。
网络媒体广泛报导,警方镇暴队在最后一次的示威行动中,采取过于强硬的手段,对付手无寸铁的集会民众,甚至导致有人受伤的事件。阅读这类报导的人们,肯定会对和平集会的人民,有所同情。
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一名执政党领袖呼吁人民“不要美化示威”的时候,实在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甚至还遭到批评。然而,当参与示威的政党之一,回教党领袖发出“掷石”的言论时,整个形势可能完全逆转。
在回应执政党的指责时,回教党领袖指出,示威群众向镇暴队伍抛掷石头,作为自卫的行动,并无不妥。该领袖还把情况与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治安部队抛掷石头的情况类比,显示反抗暴政,掷石有理。
亚伯拉罕体系宗教最初确实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价值,但历经基督教文明,强调以“爱”为本的价值后,此岸世界社群冲突的可能性已经大为减低。然而,后来回教的发展,并未一脉相承。
就在回教党曾经极力鼓吹实施的回教刑事(hudud)法当中;除了较为“闻名”的断肢刑法之外,许多刑事罪也是以群众向罪犯掷石至为惩罚手段的。当然,这究竟是古代中东社会的社会习俗,还是实质的宗教内涵,可能还有争议。
然而,关于群众掷石,较有哲学意味的还是耶苏基督的言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即使不以宗教视角看待,即使不认可基督宗教中的“原罪”前提,这样的宣示,确实足以警惕人类谦卑面对自己,不要轻易以自以为是的正义,行使暴力的行为。
我无意对各宗教进行对比品评,只想指出鼓动群众以“掷石”对付邪恶的言论,可能具有宗教历史“情意结”的成分。然而,“掷石情意结”受宗教历史的影响,可能远不如受当今巴勒斯坦问题的影响来的巨大。
如果说古代群众“掷石”,是主动唾弃罪人的习俗,现代回教世界的“掷石”画面,更多是来自巴勒斯坦人民对以色拉军的反抗行为。面对装备充沛的以色列军人,巴勒斯坦人民的“掷石”成为了悲壮举动。
在透过全球媒声音影象的传达,全球回教社群甚至把“掷石”行为“浪漫化”。这进一步深化为,压迫之下,反抗合理,无论手段如何的心态;也很自然的滋长了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其实也是一种“掷石”,只是石头变成了犀利的武器,甚至是民航飞机,对象从压迫者转化为无辜的群众。
回教党曾经把马哈迪掌政时的政府,评为“异教徒”的政权。在宗教政治的脉络之下,如此标签对手,自然没什么稀奇。但是,把马来西亚的状况,类比为巴勒斯坦的情况,并合理化示威者的暴力反击,至少对于非回教徒而言,未免牵强附会,不伦不类。虽然如此,我们真的不应低估这类言论的效应。非回教徒的解读诠释,未必与回教社群异曲同工。
当然,回教党“掷石”合理言论,最大的受害者,是诚心通过和平集会,表达民声的群众,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及大专生。但比较令人失望的是,这些群众或组织也并未公开抨击“掷石”言论。
在马来西亚群众政治意识低落的前提下,针对燃油涨价的群众示威,本来可能就是相对直觉式的情绪抒发,而缺乏更为理性的政改诉求。如今,参与示威政党的领袖竟公然宣称暴力反抗合理,沉默大众会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