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六月 25, 2006

想听的话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想听的话

本年度大学入学名单公布,一如往即,人们关注的焦点又在于大学录取新生的种种现象。此次大学新生录取,有关当局做足功课,把更为仔细的录取数据公布。

自7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与实践大行其道以来,大学新生录取,就成了当局实行种族固打制的首要手段。这些年来,多少华裔子弟,尤其来自没有能力保送孩子到海外或是国内私立大专就读的家庭,都对当局不公的政策,深感不满。对于许多因此失去进入大学机会的华裔人士,未能进入大学深造,至今依然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录取数据中最有“看头”的就是大学新生的种族比例等等资料。公布的资料显示,录取的新生中62.36%为土著,31.53%为华裔、印裔学生占6.11%。

进几年,政府开始对于种族固打制进行松绑,宣布实行绩效制,情况大为改善。但是多篇报章评论都指出,今年大学新生录取虽采取绩效制,种族比例与过去几年的数字,相距无几,非常巧合。

如何解读这一现象,要看人们对当今政府的信心。乐观而言,这或许显示国内各社群的竞争力已大为提升,以致这几年的大学录取的竞逐都相持不下,没有任何社群足以异军突起、也没有任何社群远抛在后。

绩效制,讲的就是自由竞争,这不禁令人联想其自由市场经济奠基人亚当斯密斯的著名并传神的比喻:“无形之手”。只要确保自由竞争的市场状况,“无形之手”自然能确保市场资源的最佳配置。

亚当斯密斯“无形之手”只是比喻,实际上也不再是当代经济学上的金科玉律。然而,如果把“无形之手”套用在我国大学新生录取绩效制方面,人们不免感叹“无形之手”的神奇力量。

其中,我国大学新生录取制的“无形之手”,确实保障了绩效制得以继续执行。试想想,如果大学录取的种族比例出现大副调整,后果会是如何?如果土著学生录取比例显著下降,谁能确保极端份子不会乘势搅局,向当局施压,重返种族固打?

提到极端份子,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论述:在公共议论中,避免触及可供极端份子炒作的议题。在如是原则下,近年来还出现高官们选择性在不同语言报章发布不同的新闻的现象。从“华小不利团结”事件的善后,到“数理英语教学新方案”的宣布,都是如此办理。

同样,此次华语报章强调今年大学华裔生的成功录取率为75.99%,也确实是类似的宣布模式。如果换作巫英文报章大肆报导此一数据,后果可真实不堪设想。

也有政治人物常常提醒我们:不要为某些友族领袖的“极端”言论或表现所迷惑。那些只是为了满足友族社群内极端份子的“表演”,无伤大雅。但极端份子,正是因为此类真情表演,才得以不断滋养壮大。

种族政治下,各族都有“想听的话”。今年大学华裔生录取成功率高达75.99%,就是可以令华社欣喜的“想听的话”。绩效制下总录取人数有62.36%,则为土著社群“想听的话”。这种各取所需、各自表述,算是可“双赢”的结局吧?

然而,当实质的绩效制无法得以贯彻,以致于国家竞争力无法提升,再进而导致我国在惨烈的全球竞争中落后时,我们还能有足够的资源来投掷到制造族群“双赢”的格局吗?

各种族政治领袖协商共治,得出族群利益分配的方案后,回到各自社群“表演”,但何时戏假?几时情真?,当事人恐怕都没有把握。我们只能希望,自己族群的领袖,对我们说的做的,都是一片真心。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