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八月 29, 2006

勇敢抗拒极端主义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勇敢抗拒极端主义

极端政客炒作种族议题,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下,应该可说是周期性的现象,不足为奇。最近的一次,之所以引起波澜万千,乃是一些因素的聚合。

首先,始作俑者是留学西方著名高校的青年才俊,人们自然希望西方教育必定足以塑造相对开明的人格。纵使之前以在其族社会争议不断;但在华社眼中,那只是友族社会政争之下的涟漪,华社没有必要,也无须涉及。实际上,华社议论始终回避就此政治新星评论。

也正因为华社议论的相对克制,当政治新星并未投桃报李,反而将矛头指向华社时,才引起极度的不安不满。当然,华社近几年对政治的清明,确实存在不切实际的希望。当希望渐渐落空时,必然也存在一定的不满情绪。

马来西亚独立将近50年,华族也是国家的一份子;向执政当局提出诉求,那是理所当然的权利。把此类行为形容为友族必须防止的洪水猛兽,显露的是狭隘的种族本位,及存有敌视及否定华族在大马地位之意图。

当然,人们都看得出,出位言论背后其实有其个人的动机。当涉及个人的争议日渐扩大,当牢牢掌控权力成为形势的必须时,制造假象敌人,转移众人视线,根本上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心态的展现。

事件发生之后,人们似乎看到华社接连不断的口诛笔伐。然而,在巫英文话语舆论当中,并未有任何太大的回响。不当行为面对制裁了吗?没有。反之,当事人还可以顾左右而言其他,敷衍式的澄清。

事件发生之初,人们情理上应该给予当事人疑点的利益。但是事后的诚意欠奉,展露的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恶意。于兹,“解铃还须系铃人”成了近乎不切实际的希望。因为,有人开始要求“解铃”的动作(如果须要),都必须经过特定“管道”解决,很有可能是在某扇关起的门后。

门后发生了什么?一如往即,群众只有猜测的份。但步出门外的各族领袖,将再度表演各自表述的戏码。只是这次,弱势族群领袖如何得体的演出,难度大到令人同情。华社没有冷眼旁观的奢侈,更不可能幸灾乐祸,因为华基政党的弱势臣服,同时也意味着华社整体的悲哀。

这几年,种族宗教课题也发生了好几单。归纳而言,某些领袖每次都能晓以大义,要求人们“体谅”友族领袖的“处境”。友族领袖须要面对一些种族主义的群众,在面对课题时肯定须要种族主义式的表演。只要不损及实质的利益,我们对于那些闹剧,皆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来到今天的局面,这套应对模式,是否有调整的必要?值得思考。

至于友族领导人方面,如果不认可种族极端主义,那又为何姑息纵容其滋长蔓延?如果真的是开明中庸,为何又可以允许整个社会朝向更为封闭保守的路向前进?让极端份子每次得逞,只有养虎为患,制造更多跃跃欲式的机会份子,这又如何长远的带来种族的和谐,国家的安定?

此次争议唯一令人满意的结局(也是不可能的结局),就是当事人公开道歉。唯有这样,政府朝向开明政治的决心才能展现,各族分享政权的模式才有实质延续的可能。当事人若是敢做敢当的真汉子,就应该理解为了家国的宏观利益,牺牲个人确实才是最优雅的抉择。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