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十一月 09, 2007

慷慨让出的政治权力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慷慨让出的政治权力

巫青团副团长凯利在巫青大会发言,驳斥人们对于巫统为种族主义政党的指责。他提出的“论据”正是,巫统慷慨让出许多马来选区,让那些无法在本身族群选区上阵的成员党党魁竞选。
据报道,凯利具体提出的例子有四个:和丰、加浦、哥打拉惹以及丹戎比艾国会选区。其中三个就是印度国大党的选区,最后一个是马华总会长的拿督斯里黄家定的选区。
四个选区当中,三个属于国大党。在国大党主席三美对于沙亚南市议会强行拆除印度庙事件,企图强烈表达不满的时刻,不禁令人联想是否存在某些针对性的讯息。
全国大选将至,凯利这番言论,是否对成员党选情,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点或许不应该是我们最关注的。然而,凯利的说法,却足以看出巫统所谓“权力分享” 的背后逻辑。
在华人社会,有关号称代表华人的政党,领袖却不在华人区竞选,不久前才引起一阵的讨论。国阵成员党对于这个现象,确实相当的难堪。
但如果指责是来自于反对党,一个很好辩驳开脱的战术,就是对反对党进行反指控。号称追求超越种族政治的反对党(尤其是民主行动党),为何却走不出华人选区?
政党之间的互相喊话,当然是呼唤政治支持的需要下,必要的做法。然而,倘若停留于此,显然就没有更深入的理解种族政治的结构问题,而只是停留于肤浅的政治动员。
行动党走不出华人选区,显示他实际上是种族政治下的受害者。在选区划分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下,行动党显然也不可能不知道,困守华人选区,前景局限重重。
但当国内主要族群依然被种族观念左右,不愿放弃拐杖,行动党要突破格局,显然不是为与不为,而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虽然如此,如果行动党内对于议题的解读,以及抗争论述的模式,坚守的是跨越种族的原则底线,这至少在理念上还是对国内格局改变,奉献了一份力量。
马华领袖在非华人区竞选,从实质效果而言,确实可以确保华族议席数量的最大化。凯利言论的逻辑,正好可以如此延伸:如果纯粹以种族结构为议席分配的衡量标准,许多议席根本上还轮不到成员党领袖上阵。后果是:非巫裔议席的数目的减少。
然而,这些议席是否真的足以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力量,令人质疑。当议席被视为慷慨的政治施舍时,我们真的能够冀望“接受施舍” 的一方,真的能够理直气壮,而不是低声下气吗?
这种所谓“政权分享”模式赖以生存的两大恶性结构是,第一,不公的选举制度(包括选区划分);以及第二,种族主义的意识。接受议席施舍的政治力量,没有选择,只能维护以上结构。这可能带来暂时的利益,但长远而言,又是如何?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