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月 31, 2007

双语出题方案政治邀功的省思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双语出题方案政治邀功的省思

首相宣布2008年小六检定考试数理科将继续以双语出题,可算是人民期盼的好消息。教育部长希山墓丁也指出,教育部经过研究,发现小学上尚未能跟上英语教数理的步伐,尤其是乡区的小学,更是严重。因此,政府才会决定明年继续以双语出题。
英语教数理的课题,近几年来纷纷扰扰。双语出题的宣布,但2008年检定考试媒介语的宣布,绝对还不是整个课题的解决方案。无可否认,考试媒介语在数理教学媒介语的课题上,关系重大。
如果选择以英语作为唯一的考试媒介语,之前华基政党争取到的“数字方案”,将形同虚设。如果以英语考数理成为定案,华裔家长甚至会基于功利考量,或是为了减轻学子学习负担,自动放弃以母语学习数理的权利。
然而,教学媒介语,相对于考试媒介语,始终还是问题的实质核心。首相的最新宣布,对于教学媒介这一层面,基本上毫无触及。
宣布的方式,更是给人感觉,这只是暂时性方案。待执行层面加强过后,英语教导数理,包括用英语考数理的措施,还是会全面落实的。
首相这次是在马华公会主办的《扎根50载》文化大汇演上做出上述的宣布。对于马华公会,这显然具有政治加分的效果。马华署理总会长陈广才随即发表4点声明的文告。
概括而言,这四点分别是:第一,马华对于2008年检定考试数理科以华语出题,立场鲜明;第二,马华通过各政府管道争取的努力,已经受到肯定,并反映马华政治影响的关键性;第三,华社在过去三届大选对给予马华的强力委托,使马华发挥影响力;第四,华社不应该对最近的负面课题,而在来届大选投下情绪票。
马华公会或许一直都认为,华社并没有很好的理解马华在各方面的努力。之前,副首相纳吉也劝谕马华要明确的向华社交带,马华为华社争取的各种权益。
相信是基于如此心态,在加上全国普选在即,马华领袖对于此次的争取成果,当然想要追求最大的宣传效应。但四点声明是否非常恰当的到达这个效果,或许可以是政治话语研究当中,一个有趣的个案。
声明第一点,提到马华语华社的意愿同在,但却明确锁定在“2008年小六检定考试”这个范畴。对于英化数理的整体政策,到底“鲜明的立场,明确捍卫的底线”何在?没有交待。
当然,“2008年检定考试”是当下的宣布,也是目前实实在在的“争取成果”。锁定于此,看似合理。从策略上而言,锁定于此,可能是意图避免人们对更核心课题的忧虑,淹没了这次的“争取成果”。
然而,核心课题并不是想回避就能够回避的。华社,至少关注此课题的教育团体,还不至于糊涂到连核心议题都无法认清。再加上政府的宣布,给人感觉这只是暂时性措施,2008年过后情况如何?似乎还非常不明朗。
声明第二点,提到的是马华运作模式的关键作用。从此次的“争取成果”,看到此次马华政治运作的关键性,算是合理的逻辑推演。
然而,由于声明第一点,把课题所定在2008年数理考试媒介语,这个所谓关键的“政治影响力”在其他领域课题同样有效?还是一个疑问。
声明的第三和第四点,主要还是选举拉票的呼吁,是政党文宣文字,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但是这些话,确是马华向来用以向华社邀功的说辞。把一些局部成果夸大,正是要推论第三和第四点,要华裔多支持马华。
第一到第四点,是一脉相承,是马华所有政治宣传的基础论述模式。但这一套要成行,首先必须确保人们认同所争取到的成果是十分关键、重要和伟大的。即使实际上并非如此,马华也没有本钱去明确承认现有争取并不理想。因为,这将无法成为呼吁华裔选票的论述。
每个政党身处的位置,都有相对的优势以及局限。马华公会要以以上的方式,进行政治论述,文字动员,自然是现有状况下无可奈何的局面。然而,深一层分析,如果马华被逼在所有领域课题,都必须夸大实际上极小的“争取成果”,其实质后果却是可怕的。
在主流媒体被国家恶法以及财团垄断的状况下,夸大”争取成果”确实可以在一般警觉性较低的民众当中得逞。不知不觉,许多掠夺华族权益的做法,将会被小小的“妥协”、“施舍”掩盖。华社感觉良好,但实质上,合法合理权益却日益腐蚀。
马华的政治生存,与华社对于政府施政的满意度息息相关。大选将至,一些所谓形象清新,尤其那些时常上电视论坛的领袖,都已经改变论述模式。
从过往的对政府政策的批判,转化为对反对党的党性抨击。对于政府政策也巧妙的护航,把问题归结于底层的行政偏差,或是以“展望未来”逃脱政府既有问题的严肃反省。
小学数理科英化是严重的问题,关系到华小变质的危机。这与20年前教育部位派不谙华文人员到华小担任高职,其严重性实际上不向上下。然而,马华却有意淡化此危机。更可悲的是,华社大众以及传统华团,甚至中文报章已经没有当年的抗争能力了。
董教总成了“孤军奋战”的团体,也因此常常被教育部长抹黑为“极端分子”。情势如此,华社、华团、中文报业都要负起责任,但马华公会化解华社战斗力的角色,终有一天还是要面对历史评价的。
我不是说要演变成1987年的局势,“茅草行动”的发生才是应对华小危机,最恰当的方式。但事实是,当年不谙华文高职政策,确实被取消了,虽然对于许多为华教奋斗的人士,代价是惨痛的。
而今英语教导数理课题,虽然,或者说“由于”没有出现一定的紧张局势,但结局却是可能改变华小本质的政策却是得以实行。六年过去,几乎成了既成事实后,来了一个“转机”。
马华在此极力“邀功”,但功劳真的只在马华吗?如果没有董教总及部分评论人提出考试媒介语的关键性,极力施压,马华恐怕只会满足于“数字方案”而已。
董教总在反对英化数理课题上,与马来社会教育团体的串联,也可能是被人们所忽略,但实际上却发挥了关键的效果。
我真的无意指责现有的马华领导,存心伤害华教。实际上,有中文教育背景的领袖,肯定对于华文教育有更大的关怀。然而,政治现实也是残酷的。在政治结构与位置的局限下,在多的关怀也未必可以转化为权益的捍卫。
对比陈广才的四点声明,民政党代主席许子根对首相的宣布所做出评述,有明显的差异。许子根强调2008年的双语出题,是“折衷方案”,并希望明年教育部做出全面性的检讨与调整。
差异之处在于:许的发言给人稍微更踏实的感觉,即承认现有状况的不足,只是“折衷方案”,也明显让人们看到英化数理课题还有更关键的议题,尚待解决。
我也无意对两位领袖的发言,做出优劣判断。更何况,语言鉴赏主要还是主观的感受,并非客观科学。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思考的:如果要用一些过于“硬销”的政治话语,才能有动员支持的效果,那基层民众的政治意识,究竟水平何在?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