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五月 22, 2007

坦对513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坦对513

柯嘉逊博士新作《513》刚刚进行推介,出版销售,就面对了一些问题。有位上议员,不知是否已经阅读该书,却急于呼吁国安部查禁该书。然而,至今为止,国安部尚未决定是否把有关书籍列为禁书。

上述上议员提出:由于《513》的历史陈诉,与官方版本有别,所以该禁。这样的理由,实际上非常的牵强。

各方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可能皆不全面,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罗生门”现象。所谓的“官方版本”同样不可能没有丝毫缺陷。反之,官方观点,由于有着对于现实政治权力的考量,实际上更可能未竟全面。

柯博士的新书,参考了阐述了有关513事件的英国解密文件。解密文件是当年观察者的纪录,历史价值极高。想对我国历史发展当中一个重要事件理解的人们,都应该参阅本书。

除了上议员的查禁呼吁,也有国家领导人提出,人们应该放下历史,展望未来。确实,过多的历史包袱,使人们难以开展未来。然而,放下历史包袱的前提,在于我们已经能够坦然的面对历史真相。

历史当中的人物,毕竟是血肉之躯,岂能无过?对于历史罪行的理解,虽无可避免涉及历史人物责任的问题,但更大的价值,乃是警惕现实。

对于涉及族群对立的历史,面对真相,更是愈合创伤的必要条件。实际上,除了官方版本,民间必然也流传对于513事件的历史。

513 事件毕竟并非过于久远的历史,身历其境的人们很多都还健在,也足以提供可信的历史资料。“官方版本”如果出现错误诠释,能提出质疑者,大有人在。

所谓的“官方版本”其实也是一个蛮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历史教科书始终回避513事件的事实陈述,要不就是含糊带过。“回避”与“含糊”实际上难以确立“官方版本”的公信力,反而令人怀疑有关方面,极可能有意图掩盖真相。

早前,国立大学推出“种族关系课程”,其博大教学指南当中有关513事件的诠释,就在各方争议声下被收回。博大教程提及513事件,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对于事件的诠释,是否符合历史真相?

“官方版本”对于513事件的其中一个重要定位,就是那是一个“华巫族群的暴力冲突”。如果历史资料显示根本不存在自发的民间冲突;这实际上可以解除族群间误以为存在的宿怨,对于民间华巫关系的现况,想必是更是有利。

然而,当513事件倘若不是民间自发的冲突时,罪责似乎就要落到某种可能当下依然存在的政治结构上了。对于实际的政治运作而言,这种追究实际上比让族群关系蒙上不白之冤,更加难以承受。
唯有坦对513,更为健康的国家政治以及族群关系,才可能出现。柯嘉逊的学术著作,并未引起国安部直接明确的查禁,算是好的开始。但这也应该是各方全面理解513事件的起点。对于种族政治依旧的马来西亚,正确理解513 或许才是防止危害社会安定之政治动作出现的重要步骤

1 Comments:

Blogger CYee said...

政治人物在面对问题时一贯的手法就是逃避问题,给予诸多借口或含糊回答问题。除了513事件,还有“月漏论”,政府工程的问题如新建大厦问题不断等。逃避解决不了问题(逃得一时,逃不了一事),唯有坦然面对问题后解决问题才是上上之策。它们总以为这些“破”借口就能蒙蔽人民的眼睛吗?要知道,人民的眼睛可是最雪亮的。

30 五月, 2007 23:50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