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一月 22, 2006

声援南洋,维护媒体自由

声援南洋,维护媒体自由

两家网络媒体《独立新闻在线》及《当今大马》分别报道,《南洋商报》传闻将受到对付。其命运将会在今天(12月22日)的内阁会议中定夺。
虽然,消息仍未被全面的证实,然而,以本届政府对待媒体的态度而言,如果南洋受到对付,其实也不会令人感到惊奇。
不令人惊奇,绝不代表政府的所作所为可以被人接受。实际上,前几次对付媒体的事件,基本上都缺乏坚实的基础。反之,可视为对恐吓媒体的动作,有意制造“寒蝉效应“。
此次传来南洋可能被对付的消息,人们揣测,有关当局提出的借口,可能是南洋高调报道华社领袖炮轰巫统大会代表的新闻。
实际上,华文报章虽然报道华社领袖对于巫统大会代表的批判,然而,却还是强调那仅仅是部分代表的言论。华文报章基本上都突出首相阿都拉的闭幕词的一些正面讯息,安抚华社。
巫统高层在大会后,曾指出部分代表的发言,并不代表政府或巫统的立场。但是,如果南洋此次因为报道华社领袖对于部分代表的不满,就受对付,这就显示,政府实际上有意为极端言论护航。“不代表巫统立场“的说辞,恐怕难免受到质疑。
巫统作为执政联盟的老大哥,其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局。巫统大会受到媒体的关注,是极为自然的。
此次巫统大会制造了社会上,尤其是非马来人社群的不安及不满,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报道非马来社会的实际感受,如果也要面对打压,证明当今政权已经毫无意愿听取民意。这进一步揭穿了开明形象,不过只是假象,霸权政治才是现实。
我相信饱受政治监控的主流媒体,如果可能的话,必定突出巫统大会众正面积极的讯息。然而,实际上,除了正副首相的谈话之外,种族性言论,成了大会的主要内容。如果种族性言论成为媒体舆论焦点,到底原因何在,始作俑者又是何人?
网络媒体推测,南洋可能会被对付,主要是12月19日封面出现9名华社领袖的人头照,及抨击巫统大会极端言论的发言。
如果这9名领袖的发言,有任何的问题,危害社会安定,还请有关当局直接的提出,理性的争辩,而不是躲在《出版及印刷法令》的恶性权力后,欺负报业。因为这是懦夫的行为。
我希望,欲对付南洋的巫统政客,只是基于个人立场而把课题带上内阁。具有宏观国家视野的国家领袖,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抗拒这类无理的要求。
此次巫统大会结束了。但如果因此就认为种族主义的气焰就会平息,看来不符事实。极端种族主义的政之操弄,看来还有继续发酵的可能。对付南洋就是一个例子。
无论政治如何纷扰,珍惜新闻自由的人民,在此媒体自由的寒冬,更应该团结起来,明确发声,抗拒打压,捍卫新闻自由。

4 Comments:

Anonymous 匿名 said...

請問我們除了一直在網上不斷地發表言論,維護媒體自由之外,我們還有些什麽樣更實際的方法去維護呢?

23 十一月, 2006 19:38  
Blogger Er HC said...

请原谅我越俎代庖,先代猷荃发表一些看法。我和一位网友在《自由媒体》针对类似的观点进行了交锋,希望我们的观点对你会有所助益。

网友:

谈媒体不能忽略四大要素。

(1)读者的知情权。
(2)经营者的利润与发展空间。
(3)外围的影响因素,例如政党或社团干预及新闻报道在法律尺度上。
(4)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看到余先生等落力的反垄断,最大的新闻的刊登与否,不难发现以上四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像余先生的文章,无法明显的切割四者,叙述出来如果为解决恩怨。有些感慨,这又何必?

我站在另一点提出一些见解。

我们环顾合纵连横,我们知道读者的此消彼长是一种产生影响力的关键。报章的败亡,有时是很无辜,读者少的媒体最终令舆论的力量消失,害怕消失的媒体反倒是最迫切需要传达读者的知情权。经营能力巩固后的媒体必然选择保护自己的作法。
把话说的多愤慨,必须明白其中的关键。

在法律和利润的平衡点,经营者的追求利润与发展空间也希望更牢固的吸引读者,进一步的扩大知情权。

无奈的,没有太多文字上可以确定敏感的底线去到哪里,法律上根本没有厘清。政治人物很主动的掌握这些事情的准绳,试问合理又在哪里?

我相信,新闻工作者仍有良知。

媒体追求更开阔的视野,有隔岸观火的人,也有不断以身试法的人,我们无须知道“某些人”在哪里?可以做什么。

我们需要的是做对事,并且在有效的时候开始做,坚持立场的做。


------------------------------

我的回复

赞成网友所说的,即使把话说的多愤慨,必须明白其中的关键。


在寻求法律和利润的平衡点之出发点上,商家必定尝试往利润最大化的方向迈进,这是他的商业本位考虑使然;而公民社会则从社会公益的原则奋斗。双方基本上是处于博弈状态。


也恰如,网友过后指出的,"无奈的,没有太多文字上可以确定敏感的底线去到哪里,法律上根本没有厘清。政治人物很主动的掌握这些事情的准绳,试问合理又在哪里?"


所以我们更必须防止让政治人物和商人凭自己的喜好诠释所有公共议题和设定底线。


最好达到平衡的方法就是诉诸法律和制度。我们不相信个人、不相信贤人,更不相信政客,我们只相信能在公权力之间、利益集团之间,还有个人与个人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监督的机制。


这也是为何我们一直向张sir明确指出,和我们一起向政府施压废除出版与印刷法令,这样其他商家就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办报,张sir就不算垄断本地中文报业。


但是,中文报读者和公民社会不能坐以待毙,就像国外的环保集团、人权团体从来没有等待政府和政党在赢得大选过后才良心发现,而是积极通过舆论压力促使商家和政治派阀遵循公益和公义来行事。


当法律失范、制度失序时,公共舆论就是民间自我救援、互助和推动社会转型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官商勾结,互相输送利益,以利换义的时代。所以,即使美国政府在怎么纵容Nike鞋厂设立剥削发展国家劳工和童工的血汗工厂;美国政府再怎么袒护石油公司的利益,美国公民社会仍然透过公共舆论,制止了许多官商勾结侵占公共资源、典当社会公益的勾当。


另外,我们和网友一样相信,新闻工作者仍有良知。但是这样凭空想象是危险的。我们必须营造一个人人敢出来“不断以身试法”(网友所言)的大环境,而不是在论坛上指点江山就算,然后一切没有改变,说着“我们无须知道‘某些人’在哪里?可以做什么。”的轻松话。


今天,就是因为太多人在观念上抱持着、在嘴巴上叼着"我们需要的是做对事,并且在有效的时候开始做,坚持立场的做"的纯粹想法,然后回到家上上网写写,下网看看报纸指指点点。过后睡觉,第二天起来上班,在公司和回家后又重复上上网写写,下网看看报纸指指点点,结果制衡政治霸权和无良商家谋私的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在民主国家,要建立符合公民社会精神的法治制度,就必须从集结民意向政府施加压力、反映民情开始。在集结民意的过程,我们需要有意见领袖敢于站出来表态,打破白色恐怖的噤声文化,唤起更多有识之士出来参加拟定公共政策的辩论。公益、公义的伸张以及制度的确立,从人民听取各方充分的辩论后(这需要极大的新闻自由、媒体编采自主空间、以及媒体从业员不徇私)作出判断后的选边表态开始。而不是说些不痛不痒的分析,你睬大家都傻,大家睬你都傻。

24 十一月, 2006 12:47  
Blogger 林猷荃 said...

薇莉:
坦白说,我自己除了在网上及报上发表言论,就没有什么大动作了。所以,也不敢如何建议你什么其他“更实际“的方法。我想,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以自己的专长努力,总还是好的。以较短的时间,评价个人行动的功效,总令人泄气。然而,坚持公义,又何曾需要太在意能否看见一时的成效?我不是说成效不重要。只是,当我们审视人类历史时,我们看到时代的变革,往往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达成的。某些的黑暗时期,可能要延续数百年,才能聚合足够的因缘来带来突破改变。总有一些人出身于黑暗时代,即使终其一生努力改变社会,至死也看不到光明来临的那天(因为,人生在世,也不过短短数十载)。那是否意味他们的努力都是白费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如果不是无数留名或不留名的先人的不懈努力,或许后代根本不能享有一个较好的生活。在反垄断情愿行动中,我看到的是一些年轻人直觉性的要站出来表达他们的看法。这些人,或许根本没有想要在一次的请愿中就希望改变一切。但你能说,这是全然无效,浪费时间的行动吗?薇莉的提问,相信也是蛮大部分人的关注,但是某些人因为无法找到“实际行动“的方法而变得无力,因而退却。

25 十一月, 2006 11:23  
Blogger Er HC said...

补充一点看法:

今天,就是有因为有太多支持正义的人没有站出来公开表态支持正义,谴责堕落、荒淫和不义,结果让有心人士得以肆无忌惮的骑劫民意,甚至把沉默的一群标榜为与他们站在同一阵线、默许他们横行的大多数!

27 十一月, 2006 13:29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