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一月 07, 2006

新中华小风波反映华教危机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

新中华小风波反映华教危机

2006年伊始,2005年悬而未决的新中华小事件,又有戏剧性的发展。1月5日,北海地庭宣判发展商胜诉,得以进行拆除新中华小的工作。发展商第一时间,进行拆校工作。或许在此之前,峰回路转的事态发展,令发展商Motif Era 难以放心。于是乎,如果可以在任何变数发生前把拆校变成既成事实,或许才真正能令纷扰多时的事件,尘埃落定。

当然,在校方及州政府律师团第一时间向槟州高庭申请谕令,停止拆校工作后,事件发展又回到了没有定案的状况。不能否认,身为校地的拥有人,发展商确实具有决定土地的用途及发展。但整起事件却展露了发展商傲慢,及强硬的一面。

最新一次的拆校动作,是在尚有学生上课的时间。这种罔顾学生安全的做法,令人遗憾。当然,之前一再出现的筑围墙、挖沟渠,以阻碍新中华小新校舍的动土兴建;以及恫言起诉阻止拆校的几名政治领袖,再再显示华文教育地位的脆弱性。

1月5日地庭判决发展商胜诉,主要以发展商的宪法权利为依据。宪法第13(1)条款列明,除非依据法律,人们的财产是不能被剥夺的。事实上,人们也似乎不是在质疑发展商的土地权利。但是,在考量到目前新中华小学生尚无新校舍进行新学年的学习时,发展商为何就不能暂且允许他们继续求学?

据悉,新中华小事件曾经有一段时候,在当地造就了相当强烈及敏感的种族对峙情势。由于发展商是印裔同胞,拆校员工也大多是印族工友。华印对峙的氛围曾是如此强烈。所幸涉及此案的各方领袖,一开始就对此有所警惕,并紧锁课题焦点,才不至于像最近几宗个案,发展成偏离主题的论述及争执。

坊间有如此说法,如果土地拥有者是华裔发展商,此次事件不至于会发展成如此地步。华裔发展商显然不会,也不愿背负华教罪人的骂名。但此次事件或许让更应该让马来西亚华族思考:华社之外,人们对于母语教育权利的认可,到底有多深厚?

报章报导新中华小各个发展及事件时,不管是事件的描述,还是动人的摄影画面,都颇能牵动华社的心灵。但是,华社以外,其他族群的动向又如何呢?无可否认,华社对于新中华小事件较多是直觉式的情绪反应。当然,这些反应又确实是合乎情理的,并以对华族母语教育合法权利的忧患为根基。

站在捍卫华教前线的组织或是个人,多年前就以“母语教育”而非“华文教育”为诉求,以期淡化种族意味,这确实是重要及正确的地位。然而,这些年来,“母语教育”基本权利的认可,究竟是否又充分扩展到其他社群身上?

人们可能认为,最近数理英化课题,有许多巫印族团体多积极参与反对的运动。虽然是可喜的现象,但这最多只能说是可喜的起步。实际上,数理英化课题,即使在华社内部,多不能说是意见一致,毫无分歧。参与反对英化数理的友族团体,虽然是实际上看到数理英化对其族群学童的危害,但是在当政者掌控一般群众意识的情况下,这些意见又是否构成当政者不得不重视的强烈民意?

实际上,多与友族同胞交流的朋友,似乎都会遇到以下的意见:华小、淡小的存在,是塑造团结和谐的马来西亚国民的一大绊脚石。这也正好和去年首相被指提出:“华小不利团结”的言论相似。当然,过后的澄清指出首相不曾有这番言论。但喜欢与否,这样的观点,确实被友族社群,甚至受英文教育的华裔朋友所普遍认可。

这种认可,甚至演变成一种“神话”:认为独立初期的族群关系,相对的良好,因为当时更多的各族学童都以国民学校为首选;今天华族送孩童进华小,巫族又逐渐热衷送孩子入宗教学校,遂构成了种族关系渐行渐远的“事实”。这种“神话”充满着逻辑上的盲点,也建基于错误的事实之上。但是只要巫英文报章一再有如此报导,相信此一“神话”的信奉者,必将与日俱增。

新中华小事件,是母语教育发展被边缘化的展现,是华小发展被刻意刁难的结果。华基政党专注在体制内协商,争取当下的解决方案;华教团体、中文媒体及评论人像华基政党施压,冀望母语教育能够有体制化的保障。

华社各方,在应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华教危机之时的壮烈坚持、任劳任怨,确实令人感动。但是,如果我们都没有办法阻止上述“神话”进一步的渗透大马沉默多数的意识;有一天,我们或许会发现,“消灭母语教育”,可能不再仅仅是某些极端政客的操弄动作,而是主流民意真诚的愿望。

1 Comments:

Anonymous 匿名 said...

Elvin : 印 尼 实 施 了 多 年 的 单 一 语 文 政 策 , 各 族 在 学 校 只 用 印 尼 文 上 课 , 是 否 证 明 印 尼 已 经 成 功 团 结 各 族 群 了 呢 ? 答 案 是 否 定 呢 !

今 天 , 印 尼 从 新 开 放 中 文 , 怎 么 马 来 西 亚 反 倒 开 反 车 啦 ?

是 可 惜 ? 抑 或 可 悲 ?

14 一月, 2006 01:28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