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二月 22, 2007

经济与政治严冬已过?

刊登于《南洋商报》的稿件,请指教

经济与政治严冬已过?

英文《新海峡时报》前几天以封面报道我国经济增长的种种数据,指出目前的国家经济,已经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最为强劲的一年。昨天,政府又宣布“创纪录“的贸易增长数据。

可以预见,此番数据的公布,将会伴随着许多盛赞政府英明,并且勾画未来美景的评论。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经济增长肯定对执政党是一件好事。

只要人们能够享受一定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大部分的人民,还是会追求稳定,而选择保持现状。

对于如此景象,我无意大泼冷水,或者质疑数据。实际上,像股市、外汇储备以及贸易增长等等数字,在财经领域应该有一定的衡量计算标准。照理,这应该不会出现如去年种族股权分布,政府统计手法被质疑的现象。

然而,经济数据,不过是从经济的某个现象,所作出的归纳。它对于人们理解当下经济现况,肯定有所帮助,但也同时未必能能够全面的反映状况。

此次所谓的经济“大好“情况,从去年年底吉隆坡综指屡创新高,就一再的为媒体所大肆报道。然而,各中小企业以及一般民众是否从这次的经济“大好“局势当中受益,还是值得观察的。

经济学隶属社会科学的领域,虽然是“科学“,但却比自然科学,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上世纪出现的“滞胀“ 现象,便是当时经济原理所未能充分解释的。

即使不诉诸学术性的经济分析,经济增长数据如果无法真正惠及普罗大众,当中的原因,看来也不会太难发觉。这很可能是社会资源分配偏差的征候,毫无值高兴之处。

可以预见,当人们质疑为何经济数据真增长无法惠及人民时,有关方面应该又会提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不仅令人想起政权交替曾经使人们以为政治威权的严冬已过,春天已经到来。当人们左盼右盼政治清明的春天,开始有点不耐烦之时,我们却被告知,要“给多点时间“让改革成型。

如果说动用威权式的政法结构,以及国家合法暴力对付异见,是政治严冬的现象,政治严冬的“解冻“至少也应该意味着此类手段的搁置。然而,在改革口号过后,“解冻“没有迹象,反之上述手段的运用,却是日益频繁。

政治严冬不过,经济春天也不可能会到来。那些美好的数据,或者只能说是泡沫式的幻影。政治主导了国家竞争力的基本面。基本面不改,实质健康的经济增长,又如何可能?

我们时时还可以听到这样的陈腔滥调:扩大经济蛋糕,分配就不是问题。但不要忘记,时局并非一陈不变。著名学者潘永强先生指出,有迹象显示我国已经步入”掠夺性“国家的范畴。这或许意味着阶级财富分配的问题,可能已经无法以经济蛋糕的扩大,加以暂时压抑。

对于无法受惠的阶级,经济“大好“的宣传,实际上只能为民怨火上浇油。阶级矛盾激化,是政局稳定的一大挑战。而当种族威权面对如此挑战时,刻意制造种族矛盾,把单一种族抹黑为“阶级敌人“,看来是可能会被玩弄的伎俩。

以目前局势而言,这些当然具有高度的揣测性,但也绝非危言耸听。要悬崖勒马,就应该真正面对事实,而非因为某些数据自我陶醉。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