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九月 26, 2007

司法丑闻折射各方丑态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司法丑闻折射各方丑态

著名商界巨子御用名律师,被“偷拍”通过电话谈论有关法官人选问题,令人怀疑干预法官的任命以及擢升,当中可能还牵涉高阶司法人员。
此录像显然足以动摇我国司法之公信,事态严重,但所获得的关注似乎不怎么样。
司法界向来对于社会争议,都不便作出公开声明,目的在于保持中立形象。只有在具体案例判决当中,法官才能表达对于社会根本议题的一些意见。
然而,此次事件涉及的是司法界本身,属于非常状况。相关司法人员没有自动暂时停职,直到案件调查水落石出为止,不免令人觉得没有以司法公信之大局为重。
相关司法人员也没有公开建议或赞同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令人民信服的调查,又再次令人失望。当然,连最简单的发表辩解声明也省了,似乎还是令人万分失望。
法官在法庭上威风凛凛,更是掌握许多案件当事人的名誉、财产、自由、性命甚至国家体制的命运。因此,人们即使要求法官们白璧无瑕,毫不过分。
但事件公开以来,相关人士的瞻前顾后,就难以展现人们期待的泱泱大度,以及面对争议的坦然与自信。
最新演变,令人看傻了眼:相关司法人员竟然向行政部门长官电话表白,说自己与本案无关,有关部长才向媒体宣布有关人士的否认。
实际上,这样的“澄清”正好印证人民的怀疑:即司法的具体运作,似乎已经臣服于行政部门之下了。司法人员似乎沦为行政部门“公务员”,向“上司”禀报有之,向公众以及专业团体交待免谈。
目前政府对于争议的标准答案,就是“会调查”、“先确定录影片断真为”、“发布录影片断有政治动机”等等。
其实,人民要的同样也是对于事件的调查。关键在于,事件涉及的是整个司法的公信,攸关国家体制的完整,设立独立皇家调查委员会,有何不可?
录影片断的真伪,也同样可以在独立皇家调查委员当中,传召专业证人,做出判断。如果调查只能由警方进行,有之前反贪局总监以及查卡利亚案件的经验,莫怪人民还是会有所怀疑。
司法丑闻关系到我国司法的独立,理所当然也关系到《联邦宪法》之庄严。之前激情高举《联邦宪法》的党团领袖以及青年才俊,似乎再度不闻不问,不知是否认为此事并非什么“大是大非”,不值得关注?
还有部分长官竟然抹黑关注此事的人们“未审先判”。实际上,关注、报道、评论、表态并非等同于“下判”,不容混淆。反之,把反对党领袖对此课题的高调抨击,简单的形容为“政治伎俩”,才是企图转移视线的抹黑手段,“在国家民智启发和教育大幅度提升的年代已不合时宜”。
事态发展显示,政府根本无意进行更公开的调查,相关司法人员也无意坦然面对指责。律师公会今天进行的游行,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大众的更大关注,唯有更多的后续行动,我国的司法改革才有可能。

星期四, 九月 20, 2007

肮脏选举由校园开始?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肮脏选举由校园开始?

我国校园政治,原本并不会被社会关注。然而,近几年,每当校园选举来临前后,总会有一些新闻,引人注目。
往年出现过的,包括校园实行闹笑话的电子投票,亲校方学生的流氓恐吓学生等等,令人悲叹我国大专院校的糟糕状态。
今年,校园选举具体日期未定,博大校园就发生事端。博大校方“保安人员”无理“没收”博大一年级生俞扬阳的个人财物。这包括:手提电脑、手提电话、电子记忆棒、MP4录音笔等等总值将近6000令吉的物品。
不问自取,谓之“偷”,未经许可强行夺去财物,谓之“盗”。无论是“偷”还是“盗”,显然都是我国《刑事法典》所列明的违法行为。
“保安人员”原本的职责是维持校园的安宁与安全。据报道,涉及“没收”学生财物的是博大保安局的“特别行动组”。
维持安宁与安全的工作不去专注,反而设立政治监控镇压的部门,这不仅不务正业,更是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国家原则》当中不是有一条曰:“尊崇法治”乎?既然有人被怀疑监守自盗,涉嫌“偷盗”学生财物,首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还相关人士以公道。
如果证据证明“偷盗”罪名属实,“还”的就是财物被夺者之公道。如果没有所谓的“偷盗”,证据证明财物是相关学生自愿送给保安局的礼物,那“还”的就是保安人员的清白。这难道不正是庄严法律的社会功能吗?
然而,令人纳罕的是,当有关学生打算贯彻《国家原则》“尊崇法治”的精神,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进行报案时,却面对有关人士的“好言相劝”:要其认清“政治现实”,不要白白牺牲。
言下之意,“政治”考量凌驾《刑事法典》、凌驾《国家原则》,可能连《联邦宪法》也凌驾。这并非夸张,《联邦宪法》第十二条就是保障个人财物的条款。个人财物在没有正当程序的情况下被夺取,显然是“违宪”的。
最近激情高举《联邦宪法》的党团人士或是青年才俊,不知是否理解这点?如果理解,是否也应该以实际行动声援俞扬阳?
《高教发展策略大蓝图》刚刚宣布,人民普遍上心情复杂,喜忧参半。喜,在于人们对于高教这个关键领域的改革再度燃起希望之火。
忧,乃是在于近几年,各领域蓝图报告宏愿一箩筐,但是实践起来却摆脱不了种族政治的牵制。人民希望越大,失望也相应的更大。
无须诉诸人权或是宪政的宏伟叙述,博大生俞扬阳财物无理被夺,无论如何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应容许的。如果高教部不能及时拨乱反正,其实践《高教发展策略大蓝图》的能力,人们自然会有所质疑。
我并不是说要实践《高教发展策略大蓝图》,就得让大专学子拥有无限的政治运动空间。俞扬阳事件的关键之一,乃是“政治”凌驾于国法。如果这般恣意妄为可以得逞,不难想象“政治”也必将凌驾《高教发展策略大蓝图》之实践。
当然,不只高教部、党团应该关注,媒体以及群众都应该明确声援俞杨阳。不要以为,校园内的不公事件,不会影响你我。校园选举出现的种种卑劣手段,在得失代价更为巨大的全国大选当中,有谁能够确保不会再次出现或是变本加厉?

星期六, 九月 15, 2007

独立调查取信于民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独立调查取信于民

瓜登海边巴都布洛政治集会出现警方与参与者之间的对峙,并且演变成史无前例警方开枪的事件,致伤两名群众,幸好没有人丧失性命。
警方及一般报道,皆把事件定位为骚乱事件,并谴责政治集会主办单位在没有获得集会准证的情况下,执意举办集会,才酿成此次事件。
政治集会的主办单位,却指出事件并非简单的骚乱事件,当中可能出现某些肆意挑拨煽动的人士,才带来此次的事件。
无论如何,警方运用实弹来因对集会,毕竟是前所未有,人们对于这个转变,看来还需多加关注探讨。
人民的集会自由是《联邦宪法》所保障的基本自由。自“烈火莫熄”运动以来,国内确实有一股政治势力,以街头政治的方式,突显民生以及政治的议题。这或许是政治理念传扬管道被阻,情势所迫的突围方案。
正是因为人民和平集会,已经日益普遍,警方在应对此类集会,经验日渐增加,处理手法应该可以更加的成熟。
在近几次发生于雪隆地区的群众集会,我们都可以看见,负责处理群众集会的联邦镇暴队,装备已经有显著的提升。
控制群众集会对于相关的警务人员,显然是压力颇大的工作。在种族以及宗教成分浓厚的政治氛围下,群众情绪失控酿成骚乱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然而,集会控制,理应有一套标准运作模式。警方在行使合法暴力的情况下,此类运作模式应该公开,并且受到各方的检验探讨。
无论如何,向群众开枪,想必不是警方在处理政治集会时的标准运作模式。此次出现“开枪”的事件,到底原因何在?人民期待有关方面的交代。
对此,警方以及集会主办单位看法大相径庭。为了让全民信服,有关当局应该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传召证人,让争议得以有所平息;并为往后相似的事件,提供借鉴以及提升各方在处理相似事件的能力。
独立调查委员会必须在成员以及运作方面,必须做到公开,并且令人看到公正。独立的调查委员会,未必会做出对警方以及政府不利的结论,反之也可能会谴责集会主办者的疏失。
因此政府进行独立调查,正好展现高度的自信,更能让人民不至于产生更多的疑问。如果执意只让警方调查,实无法取信于民。警方就是此次事件的当事人。由当事人进行自我调查,违反自然公正原则。
媒体在这个时候,也应该稍微克制,不应该妄下定论,严守平衡报道的新闻守则。
某些媒体在报道马六甲农事件时,竟然指出猪农拥有汽油弹。有关媒体至今都没有对这种“错误”报道,做出道歉。其他媒体也没有进行谴责,对于我国媒体的公信力已经是一大打击。
此次巴都布洛事件,如果能够客观公正行事,正是媒体挽回公共信心的良好契机。

星期五, 九月 07, 2007

《终身学习》运动的再起步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终身学习》运动的再起步

相较于三年前刚刚推展的时刻,《终身学习》在9月1日推展的第二阶段发展,所获得的关注甚至争议,算是相对的少。
三年前,《终身学习》的推展引发马华公会“逃离政治”的指责。三年过去,反思《终身学习》运动的阶段成就,我们可以先审视这个指责。
90年代的小开放,以及协商政治的局部成就,自然令马华,甚至整体华族社会,都有空间在政治博弈当中,稍微喘息,并开始思考如何强化族群内部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推行,看来是基于这个背景。
过去三年,国内政治发展,基本上是更多族群议题的出现以及发酵。这可以算是与之前年代的大不相同。在如此情势之下,马华即使要“逃离政治”,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自新经济政策推行以来,政府以族群为本位的“辅助”政策,时时引起华社的不满。在极力抨击政府“拐杖政策”危害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华社族群自救的运动,屡屡在历史上出现。
我国华文教育发展的严峻形势,促成了华社民间对于惊心动魄的华教捍卫运动。然而,在经济领域,华族社会的自救运动,成效相对有限。
从历史的脉络审视,《终身学习》可能可以算是族群内部自强运动的延续,并且具有人们极可能忽视的重要性。
无疑,政府的“拐杖政策”常常被指无法令土著社群真正面对全球化挑战。我们还时时听到人们提出华族社会在面对重重困境时,适应能力超强。然而,这是普遍的现象,还是个别杰出人士的特例而已?
撇开企业竞争力不谈,从个人层面而言,国内族群本位的政策,导致的是教育素质的普遍地落。虽然华族学子可能还是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整体素质被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专毕业生素质低落在华族学子当中,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指责友族毕业生素质低落的同时,很可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在此背景下,《终身学习》运动,自然可以扮演强化各领域人力能力的角色。
《终身学习》第二阶段的发展,强调“终身学习网络”,邀请各岗位的伙伴配合。看来背后的哲学,乃是让其进入“无人驾驶”(autopilot),制度自然运作的模式。
成人教育本来就是社会需求。许多营利,或是非营利性质的团体,一直多在此领域默默耕耘。《终身学习》运动执行团队,无需扮演重叠性的角色,目前也未必有充足的资源在各领域都做好成人教育的工作。
所以,《终身学习》当下扮演提供平台的工作,算是合理的定位。扮演的当,各领域的成人教育,应该会更获群众的欢迎。各种类型的学习,也能更好的协调,进而发挥事半功倍的果效。
当然,终身学习的机会,也往往面对城乡差距的问题。建立终身学习网络,自然可以让全国各地的有心人,能够有一套可以复制的模式。对于在终身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肯定能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