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四月 27, 2007

恶性文化充斥依约补选

《南洋商报》拒绝刊登的专栏投稿

恶性文化充斥依约补选

依约州议席补选提名日当天,就出现暴力冲突事件。人们原本以为,马接补选出现的敌对政党冲突殴斗时间,只是一次性的案件。然而,整个依约补选期间,暴力事件的新闻,似乎不绝于耳,时有所闻。

人民公正党候选人卡立,本身就面对敌对政党的肢体攻击。人在现场,共同面对追殴的著名部洛客黄泉安指出:事件发生时,卡立以及黄泉安等人不过是用餐完毕,准备离开餐厅,并非在情绪高昂的政治场合。

暴力事件导致一名随行的摄影师,眼部受伤。黄泉安指责施暴者为国阵青年团成员,并且还拍摄了相关的照片。这对警方依法逮捕嫌犯,应该大有帮助。然而,至今,我们似乎没有看到任何逮捕行动。

青年组织“动力青年”,也在这次补选出动,进行问卷调查,以理解园丘地区人民的现况。然而,国大党领袖却恶言阻扰“动力青年”进入相关地区。有人还对“动力青年”一行人进行暴力恐吓,提出“要召集100人到现场”,手段低劣。

暴力恐吓实际上也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维持治安单位对此也没有任何动作,令人怀疑其中立性。

实际上,在这次的补选当中,大马警方的“参与度”相当明显。但对于遏制暴力事件,似乎至今没有什么建树。警方倒是特别热衷对于人民公正党政治讲座的百般阻扰。

警方数次以没有集会准证为由,强行阻止公正党进行政治座谈会。然而,根据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在过去40年期间,他从未看过竞选期间政治集会,需要向警方申请准证的。警方的举措无异剥夺选民理解各方政见的民主权利,更令人怀疑政党是否滥用国家资源助选。

在联邦宪法下,负责确保选举顺畅进行的“选举委员会”,也面对在野党的批评。在野党指责依约区选民册当中出现惊人数量超过100岁的选民,以及可能出现儿童选民。

这些指控,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根据选民册以及选委会官方网页查旬的结果。人民当然不会仅仅因为反对党的指控,就认定选委会行事不公。

然而,基于指控的严重性,选委会草率回应,似乎难以服众。选民册是否出现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体民主选举的公信力,兹事体大。有关方面实应认真对待,甚至设立皇家委员会, 做出全面的调查。

依约地区华裔选民,虽然是三大民族当中比率最小的。然而,竞选后期,人们开始认为华裔选民的走向,可能是胜负关键。华教课题成了竞选最后几天的重大议题。

执政党指责安华担任教育部长时,实施不利华小的政策,但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双重的“逃离”:第一,逃离华教现有危机,专注过往事件,第二,逃离华教的实质问题,既是体制以及政治结构,而过分简化为某个领袖的个人问题。

这种政治论述虽然粗慥,但这只是在依约补选,充满暴力与不公的恶性文化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层面。

星期日, 四月 22, 2007

博华注册需各方支援

我在南洋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博华注册需各方支援

经过十七年艰苦奋战,争取注册的博大华文学会(博华),至今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日前,博华代表亲自前往国会,会见朝野政党领袖,争取各方支持,签署呼吁有关方面允准其注册的备忘录。

博华代表前往国会,显示的是这班年轻人对于国家宪政体制以及国会功能的信任,也是青年以实际行动捍卫权益的良好现象。尊贵的人民代议士理应感到高兴,并且真诚协助。

反对党众多议员,爽快的签署了备忘录,并且表明愿意通过国会及委员会管道声援博华的注册。

执政党方面,会见博华代表的,是马青团领袖廖中莱、魏家祥以及王乃志。据报道,马青代表强调要以“马青的方式”协助解决问题,但却拒绝签署备忘录。

博华多年来不获注册,显示主流种族狭隘思维,多年来都没有改变。去年还传出高教部长宣布国立大专单一种族学会,不利各族团结;这不仅打击博华的注册,更对现有的大专华文学会,如:马大华文学会、理大华文学会的地位,构成威胁。

高教部最近一改去年的论调,宣布允许单一文化的学会出现。宣布过后,博大中华文化学会马上获得注册。然而,博大华文学会的注册申请,却始终没有头绪。非正式的消息指出,校方可能会基于博华性质与中华文化学会相近,拒绝博华注册的申请。

博华成立已经有17年的历史,而博大中华文化学会只有2年,校方在选择性批准注册,并且效率奇佳,不禁令人怀疑是否内有乾坤?

一种说法是:校方以及高教部意图扶持可以凝聚华裔生的替代组织,取代现有的华文学会。这主要是因为,国立大专的华文学会,传统上都把社会觉醒,当作活动的重要一环,展现一定程度的批判性。

有关方面可能意图建立一个较容易掌控,并且把活动局限于表演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从而带领华裔大专生逃离政治。

这种说法,当然具有高度的揣测性。但我们可以从四大层面判断其可能性:第一,中华文化学会是否把活动局限于表演性质的活动?第二,中华文化学会是否能够对社会议题,发出批判性的声音? 第三,中华文化学会是否与执政党领袖有过于密切的联系?第四,中华文化学会的领导层是否通过公平的民主票选选出,还是有其他特定的遴选程序?

我不知道博华代表对于“马青的方式”,有多大的信心。魏家祥对陈业夫在歌曲版权收费事件的狂轰滥炸、穷追不舍,应该也算是“马青的方式”,不知是否也会同样运用于博华注册的课题上?

博华的朋友们可以存有幻想,但是请参考借鉴大马华团的发展史。曾几何时,华团也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并且对单元主义的国家政策,勇敢对抗,真正展现公民社会特质。

但那些已是如烟往事。问题是:谁促成了这个转变?分裂、渗透、收编戏码还是一再上演,只是对象转变而已。如何确保历史不会重演?责任不应仅仅落在几个大专生身上,整体社会的关注与支援才是关键。

星期日, 四月 15, 2007

马接补选观察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指教

马接补选观察

马接补选成绩出炉,国阵大胜,行动党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选票增加。如此战绩,可以解读的层面很多。其中,竞逐双方的选举文化,或许是此次补选最值得观察评析的面向之一。

无疑,国阵在地方性的选票巩固,做得相当出色。但毕竟,这场补选还是获得全国性的关注。因此,选战过程中的所展现的政党文化,对于各自政党的宏观发展,甚至在全国人民眼中的形象,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选战初期出现的“政治辩论”风波,出现的是双方喊话,然而,却不了了之的现象。我在之前的评论当中就提出,马青开出各类条件,可能令人感觉有意逃避辩论。过后发展,马青果然还是坚持要在寰宇电视《就事论事》节目辩论,而基于挡期,无法在选战期间进行。

其实,马接补选期间,有报道指出,行动党曾经自设擂台,邀请马青进行辩论。报道也指出,马青领袖也答应迎战,但却临时爽约。

我们无法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当时的实际状况是否如此。双方也没有在事后对此进行跟进或澄清,我们只能从马青总团长自称为“方世玉”,可以战胜“雷老虎”的喊话当中,模糊的理解状况。

近来进行多次跨族群公民活动的“动力青年”,这次也举办“拜访马接”活动。动力青年也在马接安排,让各党年轻领袖,进行“政坛新秀政治辩论”。

据说,活动最后因为马华年轻领袖未能参与而告吹,而改为举办“人民论坛”,由各界人士发表关于白小、新闻自由、大专法令等等课题的意见。

年轻人关心政治,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却听到一些,要大专生“好好读书”、“担心被某些政党利用”等等腐朽言论。马华也指责“动力青年”在补选期间提出如白小等课题,对马华不公。

“动力青年”是一个无党派的组织。所筛选的议题,其恰当性人们自然可以检验。如果这些是有关国家人民的议题,在原本应该以政见交流为主轴的补选期间谈论,不仅不是问题,而且非常恰当。

如果说谈论一些课题就会对马华不利,其实暴露的正是在这些课题上,马华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理据,因此必须加以回避。

此次补选的另一插曲,乃是刚刚获得全英羽球桂冠的古陈双打组合,莅临马接进行表演以及签名。身为文青体育部副部长的廖中莱,被人非议滥用职权。

廖中莱辩称那是马接民众要求。但是,在补选非常时刻特别安排,毫不避嫌,显示某些领袖对于公权力的妥善运用,似乎欠缺健康政治伦理的观念规范。

从总体而言,马接补选无法令人看到华社政治有任何正面的发展。选举结果国阵大胜,也意味着此类竞选文化、政治文化,将得以延续滋长。然而,任何政党最大的损失,是丧失制度及文化革新的契机。

在选战的激情之下,我们还看到有些原本可以是“政治清流”的人物,在政治现实下的质变。补选其实不仅是对抗敌对政党,更是确立党内地位,以及追求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要抛弃“清流”作风,投入现实政治的龌龊,发表粗暴的政治语言,才能确保党内地位,显示了劣质政党文化的积重难返,更是整体社会的悲哀。

星期日, 四月 08, 2007

多数票的效果

我在《南洋商报》的最新作品,请多指教

多数票的效果

马六甲州马接补选,双方激烈竞逐。结果将会是如何?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在民行党的马接补选部落格,预测三个可能:第一,国阵狂胜,落实甲州首席部长的意愿,令行动党候选人痛失按柜金;第二,国阵胜利,但多数票大幅削减;第三,行动党爆冷胜出。

林吉祥虽是行动党资深领袖,但也同时承认第三个可能性非常的低。许多人也许会探讨三个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条件。但实际上,探讨这些可能局面发生后的效果,也应该颇为有趣。

第三个可能性的几率太低,或许不值得分析。剩下的两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也应该稍微调整。行动党痛失按柜金的可能不大,但国阵维持上届大选多数票,或甚至增加多数票,应该是比较可能的局面。

第一个可能性:国阵维持/增加多数票

从效果而言,马接补选马华候选人赖明忠当选,马接选民将获得一个熟悉当地状况的议员,也让默默耕耘数十年的本土人才,真正得以发挥才华。国阵补选期间种种的发展承诺,将得以顺利的落实。

除了地方性的发展,其他方面的正面效果,看来相当有限。马华的选战,至今也没有提出什么较为宏观的方向,冀望通过大幅胜选来落实。

近年来引起华社关注的两名领袖,巫青团正副团长希山以及凯利,也到马接助选。马接虽是华裔占多数的选区,两位领袖似乎也不惧怕出现“帮倒忙”的现象。这展露了一种过人的自信。

然而,马接选民也因此背负了对于过往某些事件,向当政者传达讯息的重责。“种族输赢论”、“边缘化风波”、“土著股权分配数据争议”、“华小干捞事件”、“高举克利斯”,等等风波,都须马接选民做出判断。

如果选民大幅支持国阵,这就意味着上述所谓的“风波”根本没有引起华社反感,不会影响选情,甚至可以增加多数票。下届全国大选,如果要复制马接区的辉煌战绩,“极端动作和言论”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胜选良方,多多益善。

我不确定这是否是马接区乡亲父老所要传达的讯息。

第二可能性:国阵多数票被削减

从效果而言,马接补选马华候选人赖明忠还是当选。马接选民还是获得一个熟悉当地状况的议员,也还是让默默耕耘数十年的本土人才,得以发挥才华。

至于国阵补选期间的种种承诺,还能否顺利落实?不得而知。马接选民只能从国阵领袖的言论中,听听蛛丝马迹。

当然,全国大选将至,如果国阵马接多数票削减,本区就从原本的“白区”,变成“灰区”。届时国阵是要在选区进行更多的建设,换取支持?还是进行惩罚报复?值得思考。

从宏观面而言,多数票的削减,也可以是国阵政府下届大选前的善意提醒。不得民心的政策,要及时更改;贪腐的结构,也要尽早铲除。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以上均为补选结果的“利害分析”。但作为民主的重要一环,选举探讨与抉择实在应该超越利害,追求更高的公正、自由、民主的理念。只是,理性的利害分析,至少还比目前弥漫的廉价谩骂,更有价值,也更应成为选民的判断依据。

星期四, 四月 05, 2007

开创政治辩论新风气

我在《南洋商报》的作品,请指教

开创政治辩论新风气

马六甲州马接区补选将至,预料参选对垒的两个政党,近来在媒体上不断喊话对骂,好不热闹,最近更演变成双方就进行政治辩论的事宜,进行交锋。

马青总团长廖中莱之前提出行动党对建国毫无贡献。行动党遂提出就“行动党对于建国的贡献”,进行两党的政治辩论。行动党社青团还提出要义团长对团长、副团长对副团长等等同等党职领袖的直接对垒。

有传媒报道马青总团毅然接受了这个挑战。然而,后来却传出马青提出反挑战,要更换辩题以、对垒的领袖以及建议进行电视直播辩论。马青提出的辩题是:“行动党不是一个实行打压文化的政党”。

提到辩题,行动党原本提出的辩题,即对自己不利,也并不恰当。当辩论题目锁定在行动党时,敌对方面当然可以对该党的负面事件大做文章。但是,由于辩论的挑战来自于廖中莱的指责,采纳这个辩题,还不至于毫无根据。

在马华公会的历史上,廖中莱并非第一个或是唯一提出类似“行动党对建国无贡献”的领袖。实际上,以马华的政治理念而言,对行动党作出如此评价,当然是预料之中。马华也应该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佐证以上的评价,根本无须惧怕辩论。

因此,如果马华当时以更坦然的姿态面对挑战,与行动党进行沟通安排,对于辩论细节形式进行协调,对于马华整体形象,应该是颇有助益的。然而,我们看到的是马青高调的“反挑战”。

反建议的辩题,格局过于小家子气,更是一面倒的专注于辩论其中一方政党的内部弱点。这种辩题设定,对于马华及其个别领袖的的伤害,是多方面的:

第一,人们可能因此认为,马华无法论证“行动党对建国无贡献”的言论,所以在辩论前就想逃离这方面的论证责任。实际上,社青团确实也提出类似的攻击。

第二,人们也可能认为,马华提出对对方不利的辩题,显示想要通过辩题设定,先获取先天优势,“赢在起跑点”。政治辩论虽然并非比赛,但是如果无法展现一定的“运动精神”,对自身形象,弊多余利。

第三,人们还可能认为,马华提出这等辩题,目的根本上是要回避这场政治辩论。因为如果行动党无法认可这个辩题,双方没有共识,辩论肯定告吹。马华虽然可以反讥对方不愿意接受“反挑战”,或指责行动党只是“博取政治宣传”,但请不要奢望冷眼旁观的民众,会全盘接受如是说法。

我始终认为,当今的马华,尤其是年轻的领袖,都认可政治辩论的价值与意义, 也并不惧怕任何形式的公开论政。两年前,我在哗FM主持的马华当选特备节目时,许多领袖,包括涉及这次争议的廖中莱,都积极参与,并且有不错的表现。

政治辩论,是严肃的理念交流与交锋。因此内容的扎实,远比个人的口才更重要。其实,平实的陈述,未必会落后于慷慨激情的演讲。因此,只要有理有据,执政党或反对党,都无须惧怕辩论、逃离辩论。
马接选举不过是一个州选区补选,再加上下届大选将至,选举成绩未必如此重要。然而,如果这次政治辩论可以发展成一股风气;往后朝野政党可以针对各种议题理性辩论交锋,马接补选未尝不可成为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大里程碑